理財百科

关税战真相:护经济?隐形税?

2025-08-07

特朗普再度打出关税牌宣布对66个国家征收新一轮关税,部分产品税率最高达50%,涉及药品芯片汽车等行业。理由很直接:保护本土产业、缩减贸易逆差。市场第一反应:这是否意味「美国制造」胜出,还是另一种隐形税,最后由消费者埋单?

关税是什么?

关税本质上是进口税,一旦征收,商品价格随即上升理论上能保护本国企业。这是一个「见效快」的工具,特别在选举年。但全球供应链紧密交织,一旦加征关税,不但打击外国出口,也影响本国制造和消费。

关税=隐形税?

不少人以为关税由外国埋单,事实刚好相反。加关税后,进口商成本上升,最终转嫁零售价格。 美国税务基金会估算,现时政策令美国家庭每年多付约1,270美元。

进口贵:手机加10%关税,售价随时贵100美元。

供应链转移:改采购地点,物流与谈判成本增加。

竞争减弱:外国货贵,本地减价诱因更低。

换句话说,关税战就是「间接加税」,全民买单。

对通胀与政策的冲击

关税推高商品价格,直接反映在CPI。IMF警告,若关税扩大,美国通胀或重回2.5%以上。这意味:

减息延迟:市场原估联储局减息,但压力增加,时间表恐延后。

企业压力:高利率更持久,融资成本升,削弱投资。

关税战不仅影响贸易,更改变资金流与利率走势。

历史教训

1929年Smoot-Hawley关税法案,将数千种进口商品税率提高至40%,结果引发报复性关税潮,加剧大萧条。

2018年中美贸易战同样证明「无赢家」:美国农业靠补贴,中国出口受创,双方消费者价格齐升。

短期内,本土部分产业获喘息,但长期看,成本上升、效率下降、资本市场波动,最后所有人都要付代价。

投资启示

每次关税升温,市场焦虑加剧,避险需求上升,黄金与美国长债往往受益;依赖进口的行业如汽车、电子压力最大。短期政策红利不等于长期稳定,分散资产才是王道。



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