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稅戰真相:護經濟?隱形稅?
特朗普再度打出關稅牌宣佈對66個國家徵收新一輪關稅,部分產品稅率最高達50%,涉及藥品芯片汽車等行業。理由很直接:保護本土產業、縮減貿易逆差。市場第一反應:這是否意味「美國製造」勝出,還是另一種隱形稅,最後由消費者埋單?
關稅是什麼?
關稅本質上是進口稅,一旦徵收,商品價格隨即上升理論上能保護本國企業。這是一個「見效快」的工具,特別在選舉年。但全球供應鏈緊密交織,一旦加徵關稅,不但打擊外國出口,也影響本國製造和消費。
關稅=隱形稅?
不少人以為關稅由外國埋單,事實剛好相反。加關稅後,進口商成本上升,最終轉嫁零售價格。 美國稅務基金會估算,現時政策令美國家庭每年多付約1,270美元。
進口貴:手機加10%關稅,售價隨時貴100美元。
供應鏈轉移:改採購地點,物流與談判成本增加。
競爭減弱:外國貨貴,本地減價誘因更低。
換句話說,關稅戰就是「間接加稅」,全民買單。
對通脹與政策的衝擊
關稅推高商品價格,直接反映在CPI。IMF警告,若關稅擴大,美國通脹或重回2.5%以上。這意味:
減息延遲:市場原估聯儲局減息,但壓力增加,時間表恐延後。
企業壓力:高利率更持久,融資成本升,削弱投資。
關稅戰不僅影響貿易,更改變資金流與利率走勢。
歷史教訓
1929年Smoot-Hawley關稅法案,將數千種進口商品稅率提高至40%,結果引發報復性關稅潮,加劇大蕭條。
2018年中美貿易戰同樣證明「無贏家」:美國農業靠補貼,中國出口受創,雙方消費者價格齊升。
短期內,本土部分產業獲喘息,但長期看,成本上升、效率下降、資本市場波動,最後所有人都要付代價。
投資啟示
每次關稅升溫,市場焦慮加劇,避險需求上升,黃金與美國長債往往受益;依賴進口的行業如汽車、電子壓力最大。短期政策紅利不等於長期穩定,分散資產才是王道。
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